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电子校报

看见——我想逐渐了解这个世界
文字:舒洁   
加入时间:[2017-09-27]   阅读次数:[]

 

  高中,效宝提起这本书,说其内容真实、描写有力云云。而我当时只觉距离遥远,社会责任并非自己所关心的内容,宁愿整日沉浸在《疯狂阅读》《意林》《哲思》里嘬着鸡汤和题海挣扎度日,如今细思,真是年少无知啊,三年已过,久别重逢。
  大学,兴趣所在,凭着一腔理科生的热情来到新闻中心记者团。在文综楼的某个自习室里,意识到《看见》对于学习新闻专业的重要性:这本书被列在必读书单里的第一位,墙上柴静的笑容知性而美好。
  往图书馆里借过好几遍,频繁借阅造成的磨损程度已经让人难以再下手。买到第20次印刷的新书时,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从扉页起,如履薄冰。她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我不知道“蒙昧”是什么,即使她说“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序言抽象又神秘。直到读过书中关于抑郁症儿童、非典等事件的采访对话,我才明白她说的是真的,这本书的新闻报道里,她并非抱着描绘历史的雄心,而选择记录那些留给自己强烈生命印象的人。
  第一章是当头棒喝,被陈虻数落“矫揉造作不可忍受”的柴静慢慢把端着的文艺架子变成了“人情味儿”,我看到了柴静身上强烈的自省心理,想起自己有许多想做又不敢放手去做的事情,意外倍受鼓舞。
  第三章的创伤我也曾遇见过。只是从前遇到那些孤僻的抑郁症儿童,心理仅仅泛滥起常人的同情,然而我却忽略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对他们其实是一种不尊敬,我根本就是在认同他们,而这同情根本无济于事。
  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一样溶于水中》写被戒毒所卖出的妓女,写不被社会接待的同性恋,让中央台屏幕上第一次出现同性恋的专题,这也许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公平之事。
  第六章《沉默在尖叫》是替中国很多被施以家暴的妇女发声,正义凛然。以及接下来的第七章到二十章,柴静总是是细密的笔触陈述事实,内容细密,水到渠成地让我信服:“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光靠自己是靠不住的”。
  柴静描写新闻人物的方式类似托尔斯泰描述《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起初是想由新闻里一个女人做了别人情人后卧轨自杀的故事为原型而提笔。起初以为他会丑化这个形象,但是并没有,没有刻意的丑化或美化,只是剥落人物面具,不断深化。于是故事开始抽枝发芽,人性终于展现了它自己的力量。
  不过,柴静和托尔斯泰终有本质区别,一个是富于幻想的文学家,一个则是力求真实准确的记者。
  何为真实准确?——“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没有经历足够的冷暖,常常感动先行。但我仍想认识深知,想了解自己在这个社会里除了当一个旁观者以外,还能扮演好怎样一个角色。


                                          (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舒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