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1日
近日,一面鲜红的锦旗被送到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办公室。
“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品德高尚,恩重如山”,短短几句话将视线拉回了炎炎夏日里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
锦旗的受赠者是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2019级学生龚雄。
7月12日下午,家住益阳市桃江县的龚雄像往常一样去附近的篮球场打球。忽然,一阵呼喊声从不远处的水库传来。他闻声赶去:一个小男孩被冲向水库放水管内,小孩的哭喊声、岸边大人们的呼救声乱作一团。
发现身陷水管的孩子后,龚雄首先冷静观察了水库周围的情况。在排除了从入水端道救援的方式后,他脱鞋奔向出水管道。
由于管道离地面较远,龚雄纵身跳下时不小心踩到硬物,划伤了脚掌,鲜血直流。而出水管内光线极暗,水流迅速淹过了他的腹部。
他循声而上,侧着身子艰难地对抗激流,用了一段时间才找到小男孩。此刻,水已经淹没孩子的脖颈。
龚雄迅速将其抱在身边,并不停地安慰:“不要怕,有哥哥在。”等将小男孩安全送到岸边后,他才悄悄地离开。
“这不是首例。近些年来我们学院学生见义勇为救人事迹有十来起。”该校体育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建忠说。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在学校和社会的培养下,多乐于助人。但类似这样的救人关头,考验的不仅是勇气,更多的是能力。学院专门成立工作室,提升孩子的技能。让见义勇为者不仅能救人,更能全身而退。
周军是其中代表。这位体育科学学院2004级学生,曾因勇救全车人被评为“2005年全国大学生年度勇气人物”。
2005年7月15日,正在暑假返家途中的周军所乘的衡阳至靖州湘N80402中巴车,在紧急避让时发生车祸,该中巴车连车带人一同栽进一个宽4米、深7米的大坑。
车内20多位旅客被抛向车头跌倒在一起,整个车内一片慌乱,车上旅客不同程度地受了伤,坑内的积水不断往车内涌进。
危急关头,身负重伤的周军不顾个人安危,拖着受伤的左脚,强忍着伤痛,一边与其他轻伤者组织车内伤员爬出窗外,一边对被压的重伤者进行抢救。
抢救过程中,周军多次跳入水坑,设法救出了多名重伤者。当得知还有一位从衡阳打工回来的乘客被压在最下面时,他再次跳入坑中,爬进车内,用尽全力把她顶出深坑。
在救护车赶来前,他对一位奄奄一息的花甲老人进行了及时施救:把老人口、鼻中的泥沙等污物掏出,并进行了人工呼吸,使这位老人慢慢苏醒过来,赢得了救治时间。在绥靖两地医疗部门的全力抢救下,除一名重伤者救治无效外,其余的9名重伤员均脱离危险。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江亮介绍,作为师范类院校的体育学科,学院始终在探索“教师+体育”的培养路径,即首先是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的教师,另外也更加侧重学生在个人体能、运动竞技、救助他人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该院2006级学生、曾因“勇救一家三口”入围“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陈宇也是其中佼佼者。
2008年6月8日恰逢端午,这天中午,陈宇和几个同学正在湘江衡阳市城南段东洲岛看龙舟赛。突然不远处传来呼救声,陈宇循声望去,发现一对父女在湘江中挣扎,离岸边越来越远。眼看父女俩被湍急的江水渐渐淹没,陈宇凭借自己良好的水性猛扎进水中,拼命朝着他们游去。
“当我下去时,他们都绞成一团了,一个一个救肯定是不行的,我就把父女俩都往岸边推。”陈宇在接受采访时说。考虑到小女孩溺水时间比较久,他就用右手把小女孩顶出水面,左手拼尽全力把中年男子把岸边推。
汹涌的江流中,体力消耗巨大。但得益于平时的受训和体能锻炼,他仍拼尽全力将两人推到岸边。
此刻,小女孩的嘴唇已经发紫了。陈宇就凭着在学校学过的急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给小女孩做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直到小女孩哭出声来,他们才放心地离开。
小女孩的父亲叫李德斌,是衡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职员。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救命恩人”是一位大学生,并给学校送去了感谢信,由此陈宇英勇救人的故事才在学校传开。
据该校体育科学学院一位授课老师表示:“只有平时多出汗,关键时刻才会少流血。”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工作室强调有的放矢,每周都会有一个主题的生存训练与学习,每周课时20学时以上。任课教师贯穿“生存训练与安全教育”的主线,通过针对性的加强竞速游、潜泳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救生能力,同时以救人训练的方式模拟救人时踩水自救、水中解脱、水中拖带、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强化学生的应急救助能力。因此,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体育科学学院的学生在有能力情况下,往往会运用日常所学进行救助。
胡建忠介绍,学院先后涌现的智勇双全的见义勇为典型,还有勇扑山火的2002级学生谢胜超、船底救人的2003级学生吴文峰、救助落水老人的2018级学生李圳等。“他们虽不同届,却传承着同样的勇气、能力、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郭思危 戴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1月21日 05 版
新闻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22-11/21/nw.D110000zgqnb_20221121_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