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湖南教育政务网】衡阳师院刘沛林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学术著作奖
文字:邓运员 曾朝阳   
加入时间:[2017-09-15]   阅读次数:[]

 

  

    日前,衡阳师范学院刘沛林教授收到了来自中国地理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他的学术著作《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学术著作)奖。
  今年7月,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和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学术著作)评选结果揭晓。此次评选是继1994年以后,中国地理学会开展的第二次全国优秀地理图书评选活动,从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版的数千部中英文学术专著和学术译著中评选出50部优秀地理学术著作。
  《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以下简称《古村落》)一书于1997年12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书中融合了地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和旅游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刘沛林教授借鉴国际前沿学术思想系统开展中国本土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该书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古村落概论,古村落--独特的中国文化空间,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古代村落的基本类型,古村落“意象”研究之一(选址特 点),古村落“意象”研究之二(空间布局特点),古村落意象的地域差异,构成古村落意象的要素、标志和含义,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国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前四个部分内容主要谈中国古村落的规划思想及概况;中间四个部分内容主要探讨古村落的“意象”,也就是探讨古村落的“可识别性”、“可印象性”,以增强其“可阅读性”;最后两个部分探讨古村落景观及其保护的对策,提出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和具体实施方案。
  该书的学术贡献之一,是将“文化景观”研究由以往的概念性表述引向以视觉形式为基础的“可识别性”和“可阅读性”方向。该书引入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的“意象”(image)概念和思想,强调赋予聚落景观“以视觉形式”的理念,体现聚落景观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看见、可以记得和使人愉快”的思想,重点从选址意向、布局意象和地域意象三个方面对中国古村落的“意象”进行了深度分析和特征解读,为阅读古村落提供了一把独特的钥匙,也为保护古村落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丰富了文化地理学关于“文化景观”的内涵和聚落地理学关于“形态解析”的方法,对文化景观的理论研究具有创新价值,有助于科学指导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
  该书的学术贡献之二,是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制度的概念、对策、方法、途径及制度,并得到国家的采纳和推广,有效指导了古村古镇保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书在呼吁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不仅率先提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而且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构想及具体原则和措施。这一学术思想和建议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采纳,有效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出台。在此基础上,国家迄今已公布52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4153个国家传统村落,及时抢救了大批面临急剧损毁的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留住了乡愁”,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古村落》一书是在刘沛林1994年完成的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村落意象研究》基础上充实完善的学术成果。对于该论文,当时的答辩委员会就一致评价:“这是一篇发前人所未发、立论独特、有新意、有探索精神、对聚落地理学有开创意义的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见北大于希贤教授在该书“序言”中的转述)。作为文化地理学和聚落地理学领域的代表作,以《古村落》一书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如《家园的景观与基因》(商务印书馆),2017年荣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17年5月2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长篇新闻报道《刘沛林:醉在诗意乡愁中》,不仅记述了《古村落》一书的形成过程和学术地位,而且对刘沛林教授及其科研团队20多年来长期坚守古村落保护的事迹做了深度报道。(文/邓运员 曾朝阳)

 
    相关链接:http://xwb.gov.hnedu.cn/c/2017-09-13/8829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