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华大圩横江村:山里山外,齐奔小康路
文字:何勇 梁天胜 杨丁香    编辑:曾朝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加入时间:[2020-10-29]   阅读次数:[]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何勇 梁天胜 杨丁香 2020-10-27 17:32


10月24日,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崇江小区黑皮鸡枞菌基地,横江村的50余名村民化身为工人,在基地里忙着采摘成熟的黑皮鸡枞菌,削菌脚、分级、装箱、通过该县食用菌物流专线外运到广东江南大市场销售。这是在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扶贫工作队帮扶下发展的扶贫产业之一。

大圩镇横江村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3户636人。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90人,是全县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当时村级经济收入为零。2018年3月13日,衡阳师范学院期刊社副社长左葛生受学院领导重托,带领学院老师冯伟、曹植林组成的扶贫工作队正式入驻横江村。

山外:楼上居家,楼下就业

横江村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但是山路崎岖,基础设施不够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易地搬迁政策实施以后,村里的许多居民不愿意搬迁。他们之所以不想搬,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故土难离、旧房难舍。一些现实利益的考量,也影响他们搬迁的积极性。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就串家走户的跟他们做思想工作,分析搬出去后的医疗、教育、卫生方面的便捷。

说明: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左葛生(左二)与村民们促膝谈心


经过工作队员们苦口婆心的唠叨,截止2019年底横江村共搬出98户397人。搬新家的那天,赵艳红说,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我家是贫困户,因为我患有尿毒症,丈夫与我离了婚,现在与儿子相依为命,靠我自己,怎么都住不上新房子的。”

走进赵艳红的小家,大彩电里的《熊出没》动画片照亮了整个客厅,欢乐的动画声音弥漫了整间房屋,8岁的儿子盘智杰躺在沙发上看动画片。环顾屋内,冰箱、空调、彩电等一应俱全。虽然安置房只有6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设计,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一股温馨扑面而来。

“去年4月10日,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晓飞、校长皮修平亲自为我送来学院教职员工捐献的3.4万爱心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赵艳红感激地说道,“现在住的60平方米的房屋根据政策应该交1.5万元购房款,工作队向衡阳师范学院、县发改委、扶贫办申请,帮我解决了住房款,让我拎包入住。这份情,让我终身难忘。”

“我在大圩镇第一小学读三年级,成绩很好。每天都能跟妈妈在一起,非常开心!”盘智杰也插嘴说道。

“现在,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困难。每个月去医院透析4次,大概需要600元钱的开支,我们母子俩有低保金。”赵艳红表示,“现在不仅有了新房子,还有了在黑皮鸡枞菌基地工作的机会。对于病情,现在就是放平心态,慢慢接受医院的治疗。”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江华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任务目标,截至2019年底,江华县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0126个搬迁群众全部入住。”江华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扶贫办主任李华林介绍。

大圩镇崇江小区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横江村的近百户村民陆续搬了出来后,大圩镇党委政府为满足不同年龄居民的就业需求,引进了6家工种不一的扶贫车间。针对许多从大山搬出的贫困户习惯干农活的实际,今年衡阳师范学院筹集资金开办了食用菌厂,吸纳了50多名贫困户就业。很多原本外出打工的居民,今年选择了家门口就业。

“安置小区紧挨着镇上,样样都方便,以前在村里买斤猪肉要跑几十里山路,现在出门下楼就可以买到。”51岁的赵德坤夫妇就在村办黑皮鸡枞菌基地上班,“两人一个月工资有近6千元,生活越过越甜。”

说明: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在黑皮鸡枞菌基地上班的“工人们”


“我们每天可以采摘250至500公斤鸡枞菌,分三个等级,全部通过物流销售到广州!目前销售渠道畅通,受疫情影响不大,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村支书赵朋生高兴地说道,“目前批发均价达到26元/斤,这些黑皮鸡枞菌就是我们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伞’!”

横江村合作社开发的黑皮鸡枞菌项目,由衡阳师范学院出资总共投入190万元。基地共建5个钢构厂棚,采用先进温控技术,一年四季可循环生产,产量达12万余斤。按当前黑皮鸡枞菌市场价计算,年产值200多万元。目前已种菌瓣13万兜(袋),前期受疫情影响,对菌子控温控生长,3月1日正式出菌,截至今天,菌子实现销售额136万元。

该项目全年产值超200万元以上,解决20个劳动力长期就业,并提供50余个临时用工岗位,可为村集体经济大幅创收。

说明: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黑色的“致富伞”


山里:甜蜜事业 幸福绵长

解决了山外易地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山里还有27户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和68户238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奔小康问题也摆上了工作队的议事议程。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这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对仍然住大山里的横江村民们,扶贫工作队也想尽了办法。

这里地处瑶山深处,山高林密,植被丰厚,野花飘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养蜂创造了条件。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成立了养蜂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山里27户建档立卡户养蜂130多箱,年增收1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脱贫致富路子。

“再过一周,这些蜜蜂就又能分箱了。”赵成勇高兴地说。如今,分蜂、割蜜、摇蜜,赵成勇是样样在行。

说明: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扶贫队长左葛生(左一)与建档立卡贫困赵成勇(左二)在察看蜜蜂


2020年半年多时间,赵成勇的40箱蜜蜂,变成了60箱,在他的精心护理下,摇蜜三次,每箱产蜜8斤,按当前的市场价每斤80元,仅养蜂一项,赵成勇养蜂就能增收3万多元。

养蜂项目让山里人品尝到了生活的甜蜜。“下一步要逐渐扩大蜜蜂的养殖规模,利用山里的坡地,人工种植一些花,既可以观赏,又培育了蜜源,开启养蜂甜蜜事业,带领全村人走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赵成勇信心满满地说道。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创新扶贫方式,通过打造扶贫产业,让贫困户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驻村扶贫二年多来,我们衡阳师范学院在精准扶贫工作上,采取的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壮大集体经济与产业帮扶相结合的‘三个结合’促使扶贫精准落地。”扶贫工作队长左葛生介绍,“学院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实施村组道路建设、安装145盏太阳能路灯、完成7处垃圾集中回收站点建设、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实施村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村636人饮水安全问题。”

据了解,2019年,横江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2943元增至2019年的8000多元,村集体经济由过去的空壳村增加到23.2万元。

“扶贫工作队终有撤出的一天,学院把黑皮鸡枞菌基地和养蜂扶贫项目留下来,不仅给村集体经济增收,也留下了我们扶贫工作队员的一份念想。”左葛生深情地说道。


新闻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016428/593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