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中国教育报】传承文化基因 助力乡村旅游
——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改革与创新纪略
文字:杨金华 彭惠军    编辑:徐罗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加入时间:[2021-05-25]   阅读次数:[]

《中国教育报》  2021年5月25日  第10版

学生在中国传统村落衡阳市中田村实践学习

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对接学校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新文科”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实践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开展主题化活动,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旅游人才。在课程的改革创新与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旅游学、地理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掌握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基因的学理与路径,拓展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知识视野;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旅游解说、旅游市场调研、旅游项目创意策划、团队协作、新媒体技术应用等实践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增强学生保护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

以“三期”积累改革创新经验

初创积累期(2001—2008年):学院作为湖南省较早开设本专业的院校之一,开展了早期的旅游专业课外实践活动,为促进校企合作,搭建本课程的校外实践基地,积累了经验。

建设发展期(2009—2019年):随着2009年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6年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的推动,学院于2017年修改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学分与“旅游学科竞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学分融合,独立设置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并重点开发了部分线上教学资源。

改革创新期(2019年至今):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整合,优化旅游社会实践内容体系。目前,学院已在2018级、2019级完成两届开设,并在2020年获得湖南省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项目。

以“三化”破解改革创新难题

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综合性强的特征,立足乡村,围绕“传承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旅游”的实践主题,持续推进课程内容体系与实施模式的优化,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专业自觉是应对挑战的方法之一;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旅游实践教学基地,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自信是应对挑战的方法之二。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在国家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等战略背景下,立足于地方院校及其专业特征与学科优势,聚焦“传承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旅游”的特色主题,并在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形成自身特色,进行了课程创新。

课程内容的精准化。依托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围绕“传承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旅游”的主题,利用协同育人,精准建构基于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两性一度”课程内容体系,丰富了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内容建设的实践案例。

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大二年级学情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包括集中与分散、课程与竞赛、课内与课外等相结合的多方位管理联动,有效实现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探索了一套可操作、能推广的实践课程模式。

教学过程的实战化。学院秉承自主性、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依托校外旅游实践教学基地,采取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深入基层、扎根乡村、直面问题,分析和解决乡村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的痛点及难点问题,让实践成果回馈社会、惠及民生。

以“三优”提升改革创新成效

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围绕“传承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旅游”主题,设计了“乡村旅游调查与策划”“乡村旅游解说服务”和“乡村旅游新媒体运营”等三大内容板块。参考教材有《旅游文化创意与策划》《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解说规划》《导游实务》《新媒体运营》等。本课程自建了“旅游规划案例”等省级网络名师课程资源,并整合了MOOC等国家级别金课资源,搭建了两个特色鲜明的校外旅游实践教学基地,组建了包括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的课程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和“双师型”教师占比均为80%以上。

教学内容与组织实施的有效对接。本课程共32学时,包括25%的理论内容和75%的实践内容,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各个周末进行。其中,理论教学内容8学时,包括课程导论、乡村旅游调查与策划、乡村旅游解说服务、乡村旅游新媒体运营等4个教学单元,以强化跨学科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自信;社会实践教学内容24学时,分别依托旅游社会实践基地实施,包括乡村旅游调查与策划10学时、乡村旅游解说服务6学时、乡村旅游新媒体运营8学时,通过深入基层、贴近实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专业自觉并助力乡村旅游。课程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形成了“课程负责人—带队导师—行业导师—小组长—组员”的组织管理体系。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创意与策划”“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乡村旅游解说词创作、乡村旅游政务导游、旅游标识系统设计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掌握“旅游解说规划”“导游实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短视频制作、微信公众号运营、网络直播、方案策划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掌握“新媒体运营”“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理论知识。

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成效显著。“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四五’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湖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教师连续获评学校“A类课教师”“十佳授课教师”,得到了学生97%以上的好评。学生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旅游的实践活动受到中国青年网等各级媒体广泛关注以及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学生的实践成果参加国家、省级以上竞赛获奖60余项,特别是在湖南省旅游类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获得一等奖12项,并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暑期大学生“三下乡”课程实践团队获得团组织表彰,并获优秀团队奖。

(杨金华 彭惠军)


新闻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5/25/content_595063.htm?div=-1